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5-04-14 16:30:32 | 浏览:
4月的蒙山播撒春天的希望,农业新品种蓝莓采用AI管护,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桑蚕养殖采用自动化车间;生态茶园探索衔接二、三产多元业态。视频制作:赵超 郭骞
在蒙山县西河镇广育村蓝莓智慧种植基地里,在AI巡园系统的巡逻式监管下,一个100多亩的大棚仅需两名技术人员管理,产出的蓝莓个大饱满、甜润汁足,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在广西华虹蚕丝股份有限公司,去年投产的茧丝绸炼白项目,多米体育入口填补了广西桑蚕产业链的一块空白。
依托生态优势和人文风情,该县正不断推动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茶旅游和茶文化有机融合。
蓝图似锦催人进,不负春光马蹄疾。今年以来,蒙山县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新春第一会”决策部署,坚持科技赋能、延链补链、三产融合,充分挖掘资源禀赋潜力,不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广育村连片的钢结构大棚内,挂满枝头的蓝莓宛如紫蓝色的宝石,在和煦的春风中轻轻摇曳。
这里是蒙山最新培育的蓝莓种植智慧果园。阳春三月,去年栽种的蓝莓迎来了第一次丰收季,摘果、分级、入库、打包、发货……果园内采摘工人忙得不亦乐乎。
“今天发往深圳的两吨蓝莓,每公斤售价高达120元。”看着高品质蓝莓供不应求,两位“00后”技术员梁丽娟与韦朝海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8号棚湿度超标,系统建议开启通风模式。”梁丽娟轻触手中平板电脑屏幕,迅速弹出一份由“数字大脑”生成的预警报告。她随即用手机远程启动棚内的通风设备。
如此金贵的水果当然需要精心呵护。智慧果园从建设之初,不但引进了无土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等现代农业设施,更集成了5G物联网、AI决策系统,构建起智慧农业产业链。
“每个大棚内都安装了高分辨率植物生长记录仪,结合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可对蓝莓种植大棚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巡逻,精准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基地负责人吴典哲一边说着,一边向记者展示AI巡园系统的实时界面,只见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数十项参数不断滚动更新。
据了解,这座占地70亩的蓝莓基地,是蒙山县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样板间”。2024年,当地依托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政府出资建设农业大棚,引入广西数字果园科技有限公司,构建起“数据采集—智能决策—精准执行”的闭环管理模式。
吴典哲介绍,基地每小时采集16项环境与植株生理指标,AI算法据此动态调整水肥配方,使蓝莓产量较传统种植提升15%—20%,综合收益提高30%—45%,同时节水节肥超25%。系统还整合了病虫害数据库,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扫描叶片状态,提前预警炭疽病、灰霉病等常见病害,并通过手机App推送防治方案,将病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广育村蓝莓基地不仅是技术试验田,更成为撬动乡村共富的支点。西河镇镇长黄文华告诉记者,基地采取“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由广西数字果园公司提供技术托管,农户以土地流转、务工或“按株付费”方式参与,每亩年均增收超万元。
走进该县新圩镇,只见万亩桑园绿浪起伏。步入新圩(华虹)智慧桑蚕产业园,自动化养蚕车间内,立体蚕架整齐排列。虽未到养蚕季,但在技术员演示下,只见自动上簇机能精准地将蚕簇送至蚕床。
“过去需要18人忙碌的车间,如今3人足以胜任。”镇长农庆斌介绍,智能养蚕系统实现了温湿度的自动调节,使得蚕茧5A级比例从53%上升至80%,单张蚕茧产量从45公斤增至60公斤。
在新圩镇谢村的田野上,桑农陆锦朝笑着分享他的劳动成果:“去年采用新技术种植桑叶后,亩产量从2000公斤增至3000公斤,我一年养8批蚕,纯收入超过10万元。”
在该县丝绸产业园区,广西华虹蚕丝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智能化缫丝生产线高速运转。蚕茧经智能筛选、自动剥壳抽丝,化作细腻的丝绸。“过去靠人工,如今智能化生产线让效率倍增,品质更稳定。”公司负责人李岱曼说。
刚刚走下生产线的丝绸,摸上去并不如想象中顺滑。李岱曼看出了记者的疑惑,笑着解释道,这是还未经炼白处理的坯绸,因为其中含有天然的丝胶和其他杂质,所以摸上去并不顺滑。
一直以来,坯绸炼白是广西桑蚕产业链的空白,广西的坯绸只能拉到浙江、山东等地进行炼白,“东绸西移”的梦想并不完整。
为此,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华虹公司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上马丝绸炼白、印染、纱洗、后整理产业链项目生产线月投产。该项目产能完全释放后,可满足全区2000万米坯绸的染整需求,有效填补了广西丝绸炼白行业的空白。
“再过一段时间,桑蚕大规模养殖后,我们这儿就热闹起来了。”陆锦朝告诉记者,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桑园、蚕房,了解蚕桑养殖和丝绸制作的全过程,还能亲身体验缫丝、多米体育入口织绸等传统手工艺。
“前端种养、中端加工、后端文旅开发,产业深度融合让土地效益翻倍。多米体育入口”蒙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冯勤国说,全县桑园面积超6万亩,逾半数农户融入产业链,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丝绸产能稳居广西首位。
春风吹拂,蒙山镇高堆村上阳茶文旅融合田园综合体内,满山坡的茶树吐出新芽。
茶山虽然陡峭,但平整的水泥路环山而建,基础设施已经完备。山脚下,茶叶仓储、加工厂房正在建设。蒙山镇副镇长彭鸿厚介绍,该镇多方整合项目资金推进茶园建设,目前已整合资金2100多万元,依托“五好两宜”和美乡村项目,实施茶产业相关项目9个,建成2000亩生态茶园以及加工厂、摊青亭等配套设施。
该综合体不但集茶叶种植、加工为一体,还将建设民宿、休闲场所等茶文旅设施,将观光、科普研学、休闲度假、摄影旅拍、民族文化体验等有机结合起来,拓宽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
站在茶山山顶,彭鸿厚指着周边说,茶山北接陈漫远故居、南依湿地公园、西连龙汇水都、东邻天书峡谷,处于“半小时”休闲娱乐圈,未来将被打造为集生态观光与户外体验、茶文化与民俗风情体验、全域康养度假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蒙山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良,人文内涵丰富,有把自然生态与武侠文化融合的天书侠谷景区,有以太平天国历史文化区为核心的永安王城景区,景区里明清古城墙、武庙、眢井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力发展茶产业之际,该县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探索“茶旅+文化+民宿+研学+康养”等新业态,将茶园与自然、人文景观结合,不断塑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吸引着区内外游客。
如今,该县黄村镇茶叶全产业链项目、陈塘镇燕山千亩茶园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已被列入广西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库。
人勤春来早,实干开新局。该县正推动形成以321国道为主线、贯穿蒙山南北的百里万亩生态茶廊,打响好山好水出好茶名号,打造“以旅带茶、以茶促旅”新格局。